跟著棲拓一同探索世界各地如何透過建築設計,巧妙應對當地的氣候挑戰。這次,我們將目光投向臺灣街頭最常見的建築—騎樓。


在臺灣常看到的騎樓,其實並非臺灣限定

許多人認為騎樓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特色,但事實上,它並非臺灣獨有。

騎樓的起源與傳播最早可追溯到中國華南地區(如廣州、廈門等地)。當地炎熱多雨的氣候催生了這種在建築底層架空、形成行人通道的設計,融合了濃厚的嶺南風格。隨著歷史發展和商業貿易,騎樓的形式傳播到許多亞洲地區,尤其是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城市,例如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香港和澳門,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。

是什麼原因讓騎樓成為臺灣的建築特色呢?

雖然不是獨有,但臺灣的騎樓系統化程度極高。原因是臺灣在日治時期便將騎樓系統化地納入都市計畫和法規中,形成了全島性的統一規劃特色。無論在寬度、連續性和規模上,都比其他地區更具一致性和獨特性。


應對氣候的智慧:騎樓的四大功能

騎樓設計是順應臺灣夏季炎熱對流旺盛、冬季東北季風而生。它不只是一條走廊,更是城市街景中重要的半戶外空間。

遮陽避雨(氣候調節):這是騎樓最核心的環境適應功能。它為行人提供了一個不論晴天或雨天都能安全、舒適通行的緩衝空間,減少了極端天氣對日常生活的影響。
公共通行空間(都市設計):儘管騎樓的產權歸屬於建築物所有者,但其功能卻被界定為公共道路的一部分。它確保了建築物密集的市街中,行人仍有連續且不受干擾的行走空間。
商業活動(經濟功能):騎樓下方是傳統的經商場所。它既能為顧客遮風擋雨,也方便店家展示商品,是城市中活力四射的商業門面。
人車分流(交通安全):在早期都市規劃中,騎樓將行人從繁忙的馬路邊拉開,提供了一個半公共空間,有效減少了行人與車輛的衝突。


全球氣候建築學:其他地方的「騎樓」兄弟

因應相似氣候環境或都市需求,全球許多地區也有與騎樓功能相似的特色建築,展現了人類面對環境挑戰的共通智慧:
 

地區 相似建築名稱 特色與環境呼應
華南地區
(如廣州、廈門)
騎樓 (Qilou) 經典嶺南風格,結合拱形屋頂和華麗裝飾,應對高溫多濕的氣候。
東南亞
(如馬來西亞、
新加坡)
五腳基 (Kaki Lima)   源自當地熱帶氣候和殖民文化影響,多見於歷史商舖建築,
名稱意指「五尺寬的走道」。
義大利 (如波隆那)   拱廊 (Portico) 歷史悠久的拱廊街,其功能是為行人提供遮蔽,但多屬於歷史建築群
不如亞洲騎樓般系統性地遍佈於現代都市計畫中。









挑戰與未來:騎樓也存在「爭議」?

作為老祖宗應對氣候的建築策略,騎樓的功能性毋庸置疑,但在實際管理上卻面臨挑戰:

  • 占用問題:騎樓常被私人物品、營業設施甚至違規停車占用,嚴重影響了其作為公共通行空間的功能。
  • 無障礙問題:騎樓的高度不一、地面不平整,對輪椅使用者或推嬰兒車的人來說,缺乏無障礙設計。

為了提升騎樓的文化價值和實用性,未來可以思考如何優化管理法規、加強淨空規範,以及提升其無障礙化設計,讓這個因應氣候而生的特色建築能真正服務所有市民。


騎樓雖然不是臺灣獨有,但其系統化的都市規劃和對熱帶氣候的巧妙適應,使其成為臺灣街景中不可或缺的環境教育資產。透過對比全球其他類似建築,我們更能體會到人類在不同環境下,為追求舒適與永續而展現出的共通建築智慧。


你居住的城市,有沒有哪種建築特色也是巧妙地在應對當地的氣候呢?


部分圖片為網路資料,若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

片尾彩蛋

2025年10月1日,列吱敦鼠登在外走著走著,
突然天空一片烏雲飄來,接著一陣大雨傾瀉而下,
列吱敦鼠登嚇了一大跳,心想:還好我走在騎樓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