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的廟宇建築,是融合藝術、信仰與工藝的文化寶庫。廟宇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,更是傳統民俗、工藝美術與地方故事的集大成者。臺灣寺廟主要分為「南式」與「北式」兩大風格,各自展現不同的建築語彙與美學精神。
南式廟宇(閩南式)
南式廟宇多承襲自閩南沿海,講究華麗裝飾與細膩工藝。屋頂常見兩端上翹的「燕尾脊」,並以剪黏、泥塑裝飾龍鳳、雙龍搶珠、福祿壽等吉祥圖案,色彩鮮明、用色大膽。
建築多以木構為主,搭配石材展現氣派,雕刻、彩繪、交趾陶等裝飾工藝極為豐富。
北式廟宇
北式廟宇則偏好莊重、沉穩的風格,強調對稱與秩序感。屋頂正脊筆直,兩側有正吻神獸壓陣,裝飾較為簡潔。
常以石材為主要建材,外觀簡約大器,色彩以藍、黃、青綠等單色系為主。
廟宇的裝飾工藝
臺灣廟宇的裝飾工藝涵蓋木雕、石雕、泥塑、剪黏、彩繪等。每一項工藝都蘊含著匠師的巧思與信仰的象徵:
- 木雕:常見於神像、神龕及建築構件連接處。
- 石雕:常用於龍柱、石獅、壁堵等,展現堅固與吉祥意涵。
- 泥塑與剪黏:多裝飾於屋頂與牆面,呈現豐富的故事性與視覺美感。
什麼是「廟宇拼場作」?
「拼場作」(又稱「對場作」、「對場營造」)是一種傳統中式建築的特殊施工方式,特別盛行於台灣、福建、廣東等地。
其做法是將廟宇以中軸線或前後殿分為兩大部分,分別邀請不同派別或師承的匠師團隊各自獨立建造,再合力組裝完成。
拼場作的由來與精神
拼場作的起源有多種說法:
- 工程規模大,一組師傅無法獨立完成,需分組合作。
- 為了趕工或訓練徒弟,安排兩組同時施作。
- 最具看頭的情況,是主事者刻意邀請兩組頂尖師傅競技,設獎金鼓勵勝方,激發巧思與極限工藝。
這樣的競爭,使得建築構件雖尺寸相近,但在造型、樣式、雕工、用料等細節上各有千秋,形成「不對稱的對稱」美感,也讓廟宇成為工藝競技的舞台。
拼場作的建築特色
- 左右對場:以中軸線分左右兩邊,各由不同團隊施作,常見於廟宇前殿、正殿木結構、石雕、屋脊等部位。
- 前後對場:以前後殿分組施工,較少見。
- 激烈競爭時,兩邊雕刻、用料、工法可能明顯不同,甚至出現視覺不協調,卻更具觀賞價值。
臺灣經典拼場作實例
- 三重先嗇宮(1925 年重建):由木作大師陳應彬(虎邊)與吳海桐(龍邊)同時施作,兩邊雕刻與工法對比鮮明,被譽為全臺代表性拼場作。
- 大龍峒保安宮:因委員對師傅人選有異見,分別由中國師傅洪坤福與台灣師傅陳大廷負責屋頂兩邊,留下「拼場」傳奇。
- 其他案例:新竹廣和宮、蘆洲保和宮、屏東萬惠宮、臺東天后宮等也皆保留拼場痕跡,是臺灣建築史上的珍貴資產。
拼場作的文化意義
拼場作不僅是技術競賽,更是工藝精神與地方榮耀的展現。匠師在競爭中追求極致,讓廟宇成為民間藝術的殿堂,也賦予傳統建築獨特的生命力與故事性。
「土、木兩匠爭麗鬥華」,在競爭中,匠師發揮極致巧思與技藝。
然而,隨著時代變遷,拼場作已成難以再現的工藝傳奇,現今僅能在古蹟修繕中見到其遺風。這些建築見證了台灣廟宇文化的多元與精采,也提醒我們珍惜與保存這份獨特的文化資產。
部分圖片為網路資料,若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
片尾彩蛋
2025年6月1日,
看完龍舟比賽的列吱蹲鼠登來到一座寺廟前,
抬頭發現兩側建築內部的裝飾好像有點不一樣…
看完龍舟比賽的列吱蹲鼠登來到一座寺廟前,
抬頭發現兩側建築內部的裝飾好像有點不一樣…
